分类导航
德州市统计局  >>  统计数据  >>  数据解读 > 正文
数据解读
解读:制造业强市持续推进 动能转换初显成效 ——德州市1-10月制造业运行分析
文章来源:德州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6日

制造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核心引擎,在筑牢工业根基、加速动能转换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精准布局11条关键产业链,明晰产业链发展路径,发挥既有优势、对冲下行影响,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四梁八柱” 

(一)制造业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工业经济分三大门类,分别是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截至10月末,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616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93.5%,1-10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8.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3.6%,上拉规上工业7.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2.6%,基本决定规上工业走势。

(二)制造业行业覆盖齐全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共涵盖31个行业大类,德州涉及29个,按照产品用途大致分为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三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上拉全市规上工业8.0个百分点,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91.1%,占规上制造业比重97.4%。

其中:装备制造业,为生产提供设备和技术力量,是制造业的核心部分,也是德州工业的传统优势领域,包括汽车制造、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8大行业,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20.7%,占规上制造业比重22.1%。

原材料制造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基础原材料,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煤炭加工等5大行业,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36.6%,占规上制造业比重39.2%。

消费品制造业,为居民生活消费和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产品,包括医药制造、食品制造等12大行业,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33.8%,占规上制造业比重36.1%。 

另外,其他制造业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4大行业,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2.5%,占规上制造业比重2.6%。 

(三)制造业产业链条明晰

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重点打造的11条关键产业链(制造业产业链9条),每个产业链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成立实体化办公室,绘制产业链“四图四表”,明确产业链发展方向,量化产业链发展目标,产业链条越来越明晰。

从制造业涉及的9大产业链看,产业链共涉及1268家企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73.4%,增加值合计占规上工业比重83.0%,占规上制造业比重88.7%。其中:高端化工(127家;增加值占比26.1%)、食品加工(234家;占比13.8%)、新能源汽车及装备(181家;占比9.8%)、高端装备(301家;占比9.3%)、特色轻工纺织(240家;占比8.2%)、体育(36家;占比5.3%)、先进材料(108家;占比5.1%)、医药(35家;占比4.0%)和集成电路(9家;占比1.4%)。

二、制造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全市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全力打造以“541”产业体系为主的新型工业“四梁八柱”,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从缺到全”完善新兴产业,“从弱到强”壮大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制造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一)新兴产业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541”产业体系新兴产业看,以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医养健康、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1-10月,五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7.4%,占规上工业的比重33.8%,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上拉全市规上工业5.4个百分点,对全市的贡献率达66.1%,加快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

(二)高技术制造引领工业经济增长

高技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衡量区域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1-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5.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6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45.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81.3%。

(三)装备制造业拉动作用明显

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和基础,代表工业发展水平。1-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上拉全市工业增长3.7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7%,上拉全市规上工业0.7个百分点,对全市的贡献率达9.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7.6%,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79.4个百分点,上拉全市规上工业1.5个百分点,拉动力较上月持平,对全市的贡献率达18.7%,拉动作用明显。

(四)制造业优势链条产业支撑强

1-10月份,制造业9大产业链均实现正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的贡献率高达118.1%,上拉全市规上工业9.7个百分点。其中,6条产业链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食品加工同比增长17.2%、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增长10.6%、高端装备增长21.1%、特色轻工纺织增长15.7%、体育产业增长12.0%、医药产业增长40.2%。

(五)“十强”产业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强”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其中,制造业“十强”包括现代轻工业纺织、高端化工、医养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文旅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七大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76.8%,较2020年提高26.1个百分点,较2021年提高22.4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15.2%,高于全市规上工业7.3个百分点,上拉全市工业12.1个百分点。

三、制造业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一)制造业规模偏小、增长乏力

1、单体规模偏弱偏小,缺大少强制约发展。9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企业1614家,实现营业收入2567.18亿元,户均规模1.59亿元,比全省户均低0.76亿元,仅高于枣庄和临沂,列全省第14位。规上制造业企业中,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有42家,过50亿元的有3家,过百亿元的仅有2家,呈现“总量小、规模小、龙头弱”的特点,工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缺乏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2、权重行业拉动乏力,重点企业“压舱”趋弱。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影响,1-10月份,全市权重行业中,化工行业当月增速环比回落12.2个百分点,累计上拉全市增加值2.5个百分点,拉动力较1-9月减少0.4个百分点,其中华鲁恒升连续4个月产值负增长;炼钢业今年以来持续负增长,下拉全市增加值2.3个百分点,下拉幅度较1-9月缩小0.2个百分点,其中莱钢永锋三季度起趋势好转但仍两位数负增长。

(二)产业发展结构不优、新动能仍待壮大

1、产业发展层级不高,转型升级亟需加速。制造业相对集中在低端、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中,规模制造业中传统行业约占58.3%。这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存在劣势,如行业产能过剩:其中纺织等行业属于资源消耗型行业且污染大、产能过剩,不仅制约该行业发展,也会影响其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又如炼钢、建材等行业实体较多,受环保、安全生产等因素制约突出,特别是一些高耗能产业受政策影响大,转型升级亟需加速。

2、原材料制造占比高,对高耗能依赖性强。以化工、炼钢为主的原材料制造业占规上制造业比重为39.2%,同比下降1.6%,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0.7个百分点。全市总量排前10名的企业中有6个“两高”企业。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对高耗能行业依赖性较强,“两高”企业闭环管理形势下,要确保高耗能行业能耗总量只减不增,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势必受到制约。

3、高技术拉动作用有限,新动能规模亟需膨胀。高技术制造在引领工业经济、提振发展速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整体规模未能有效扩张。1-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9.2%,占比偏小的同时,拉动作用也相对有限,仅上拉规上工业增长3.6个百分点。

(三)综合运营成本高企、盈利下降

1、近三成企业亏损,利润水平下降。1-9月,全市规上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12.4%,多数重点行业利润下滑,累计营业收入排名前十大行业,仅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其他6个行业利润同比不同程度下降。企业亏损面26.0%,较同期扩大4.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5.2%,增幅较同期扩大76.2个百分点。

2、生产成本上涨,原材料和能源成本激增。原油、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制造业冲击明显。1-10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7%,主要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企业成本压力持续加大,全市规上制造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较去年同期增加0.5元,增长0.6%,其中炼钢、纺织、造纸行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4.8元、2.9元和2.5元,分别增长5.6%、3.2%和2.7%。

3、运营成本上涨,物流运输和用工加重企业负担。经济下行和疫情当下,制造业企业面临物流运输、用工等多重负担。物流运输方面,汽柴油价格上涨拉升国内公路运输成本,国际海运费较正常年份成倍增加。与此同时,制造企业人工成本走高,用工成本上涨10%-30%不等,且一线工人和高端专技人才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缺口。

四、相关建议

(一)聚焦产业:优化结构,做好延链扩链

持续推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条从前端向后端、低端向高端延伸,加速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运用亩产效益评价结果,坚持优胜劣汰,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引导低效企业转型,推动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技术型企业集聚。

(二)聚焦企业:加大帮扶,提高盈利能力

强化供需对接,发挥行业协会、贸促会等组织效能,挖掘市场潜力,组织精准对接,消化企业库存;降低原料成本,充分发挥工业云平台、工业物联网作用,通过协议采购价格等方式,为供需长效对接提供有力保障,有效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开展期货套期保值,应对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健全赊销风险防范和销售回款责任制等举措,加强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管理;同时鼓励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压缩四项费用,加快流动资金周转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聚焦发展:深入挖潜,打造新“增长极”

新增入库企业是工业经济重要增长点,要把培育激励入库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一是要按照规上企业抓增长、达标企业抓入库、规下企业抓培育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引导,不断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做到“认真筛选,重点培育,达标入统”;二是要大力加强对已落地项目的服务、扶持力度,确保已投产项目尽快达到预期规模,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

加入首页 | 加入收藏
德州市统计局 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德州市统计局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东路1566号新城综合楼D区 电话:0534-2689151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2021008368号-1 公安机关备案标识码:37149202000252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4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