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用工总量下降 结构逐步改善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代表了地区发展力水平。而人力资源对于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产业链低端或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是企业生产的必需要素。为了解近十年制造业用工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德州市统计局按照省局统一部署安排,针对全市制造业企业以及部分典型企业用工情况展开详细调研,汇报如下。
一、制造业企业用工情况
(一) 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608家(包含一家个体户),同比增长9.46%,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93.65%,实现营业收入1699.52亿元,同比增长2.12%;利润总额115.02亿元,同比下降6.16%;平均用工人数22.77万人,同比下降0.63%,用工人数占全部规上工业用工人数的95.51%。
(二)制造业企业近十年用工变化
2021年,平均用工人数为22.07万人、同比下降1.02%,较2012年减少28.85万人、增速下降4.52个百分点;人均营业收入为154.77万元,较2012年增加110.29万元。下图为2012-2021年制造业企业用工情况变化趋势分析图。
(二)企业用工调研情况
1、一线操作人员居首位:全市在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中选取了20家典型企业参与调查问卷的填报,据问卷内容反馈显示:企业根据规模的大小雇佣人员从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且用工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26-45周岁,大部分重工业制造业企业男性相对多于女性,轻工业则相反或男女用工趋于平衡,用工较多的工种主要趋向一线操作人员,其次为技术和管理人员,工资结构与从事工种相关,调研结果显示,企业研发、技术人员工资相对较高,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工其次,应届毕业生或实习人员相对较少。
2、用工结构更趋优化:从整体趋势来看,一是近十年随着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一体化流水线逐步代替低附加值人力,虽降低了劳动强度,体力劳动者需求量降低,但脑力劳动者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技术工人和高学历研发人才;二是近年来很多公司更加趋向于培养员工的一岗多能,增加员工适岗的灵活性,便于公司与车间结合当前生产情况进行协调;三是近两年疫情的持续影响导致跨区域用工不便。综上所述,近十年制造业用工人数整体减少,结构更趋向高科技、高技术人才,招聘难度加大。
二、用工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一)制造业企业“用工荒”已经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当前很多企业员工绝大部分来自周边乡村,且年龄结构相对不平衡,高龄人群占比较重,从事工种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小,非企业需要人才。随着市场的数字化转型,高技术人才缺乏且人才引进配套措施相对不够成熟,引进难度较大,极大限制企业的发展,造成制造业企业“用工荒”。
(二)青年失业率高与招工难并存问题。企业有人才需求但市场符合要求的人才较少,导致企业招工难;而青年对薪资、福利待遇、环境等要求较高,且就业观念逐步向服务业转移,绝大部分不愿意留在本地,而是去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这样造成一部分青年人才外流、一部分青年求职者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待业,高失业率与招工难并存。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才缺乏及人才引进困难。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提升,对于组织、人才、管理等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公司整体数字化运营存在明显不足,数字化生产管理力较为缺失,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提高,但高技术人才如国内重点高校学生更喜欢在一线城市发展,受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的影响因素较大。近几年德州市相继出台了很多人才引进政策,但受地理位置、城市知名度、区域发展等客观因素影响,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人才引进受到一定制约。
(四)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受“机器换人”影响较大。随着劳动者生存压力的加大,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用工成本也在逐年增长,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原来以人口红利、低成本抢市场的优势正在缩小,因此很多此类企业逐步选择“机器换人”来抵减企业长期发展的成本,如武城华一棉业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投资2.2亿元,新上3万纱锭智能纺织项目,之前3万纱锭需要220余名工人而智能纺织项目仅需要60余人,减少工人75%以上。“机器换人”明显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减少了劳动力,但也带来了降薪和裁员,致使工人逐步离职,用工人数较少。
(五)企业共享员工及存在问题。共享员工是指不同用工主体之间为调节特殊时期阶段性用工紧缺或富余,在尊重员工意愿、多方协商一致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前提下,将闲置员工劳动力资源进行跨界共享并调配至具有用工需求缺口的用工主体的多方共赢式合作用工模式。据调研的企业反映,半数企业了解共享员工用工模式,但目前还未有企业存在共享员工情况,主要是考虑法律风险大、员工安全责任问题不明确、泄露企业商业机密和培训流失风险大等因素。
(六)疫情给企业用工带来的新挑战。一是疫情导致工人的区域流动性减弱,复工难度加大,企业不得不开出更高的工资以及花费更多的精力招聘培育新人,加剧了企业招工难度,人力成本上升;二是疫情影响道路运输,从而影响公司的订单及销售,销售市场不景气,势必影响回款和发货力度,导致疫情期间职工轮休、降薪等现象,甚至直接跳槽;三是促使企业运营转型,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转变经营模式,逐步实现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线下双运营模式,用工结构向信息化人才转变。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职能,优化就业环境。一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完善省、市、县、乡、村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网络,为用工单位、城乡各类劳动者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招聘洽谈、职业技能培训等一条龙服务,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二是加大就业宣传力度。及时跟上时代步伐,通过开展系列服务活动、维权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等先进的宣传手段,宣传经济发展、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合法用工,增强企业信用;三是加大劳动维权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用工,查处不签订劳动合同等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不合法行为,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聚焦人才引进,提供优惠政策。一是继续实施惠企政策。如减少困难企业保险上缴比例,增加轮岗补贴、特殊技术岗位补贴等方式,减少企业用工成本,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高技术人才,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同时减轻劳动者保险费用负担;二是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在现有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不断完善,解决子女入学、廉租房(人才公寓)、医疗卫生等涉及生产生活的问题。
(三)大力开展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一是积极落实培训政策。将有就业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全面推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建立人才梯次培养培训机制,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增强在校学生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成为熟练工人,毕业后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或创新人才;三是制定职工培训规划。建立技能提升与工资待遇相协调的工资晋升机制,紧跟市场需求,增强培训的实效性,采取灵活办学的方式,将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与实技培训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促进发展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