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分类导航
德州市统计局  >>  统计数据  >>  分析研究 > 正文
分析研究
工业经济平稳发力 产业链集聚效应初显
文章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4日

 2022年,面对疫情频发和更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德州市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全力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显效,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精准布局11条关键产业链,明晰产业链发展路径,发挥既有优势、对冲下行影响,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工业运行基本情况

202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较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3.6%)和全省(5.1%)4.2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

从门类看,采矿业(占比0.7%)增加值同比增长33.6%,制造业(占比93.3%)增长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6.1%)增长0.8%,增速较上年提高49.3个、回落4.2个和回落18.3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全市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4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72.7%,较上月扩大6.0个百分点,较三季度缩小6.1个百分点,其中有18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总量占比前10位的行业合计占比72.3%,同比增长6.5%,低于规上工业1.3个百分点。

从企业看,全市前50强企业完成产值1676.8亿元,占全市规上总产值47.4%,同比增长1.7%,低于全部规上工业企业0.9个百分点,合计上拉全市规上工业0.8个百分点,拉动力较三季度下降1.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9.5个百分点。全市1734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含1家个体户),有519家企业累计产值过亿元,产值合计同比增长16.9%,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长6.2个百分点。

二、制造业产业链条支撑强劲

全市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从最初的“541”产业体系的33条产业链,到现在重点打造的11条关键产业链(制造业产业链9条),每个产业链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成立一个实体化办公室,绘制产业链“四图四表”,明确产业链发展方向,量化产业链发展目标,产业链条越来越明晰。

(一)制造业产业链条明晰

从制造业涉及的9大产业链看,产业链共涉及1268家企业(其中3家企业产业链有重合),占规上工业的比重73.1%,增加值合计占规上工业比重82.7%,占规上制造业比重88.6%。其中:高端化工(127家;增加值占比25.6%)、食品加工(234家;占比14.0%)、新能源汽车及装备(181家;占比9.8%)、高端装备(301家;占比9.6%)、特色轻工纺织(240家;占比8.0%)、体育(36家;占比5.1%)、先进材料(108家;占比5.0%)、医药(35家;占比4.2%)和集成电路(9家;占比1.4%)。

(二)优势链条产业支撑强

2022年,全市制造业9大产业链均实现正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的贡献率高达124.1%,上拉全市规上工业9.7个百分点。其中,6条产业链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食品加工同比增长14.4%、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增长10.0%、高端装备增长18.0%、高端化工增长11.1%、体育产业增长10.1%、医药产业增长37.2%。

(三)“十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强”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其中,制造业“十强”包括现代轻工业纺织、高端化工、医养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文旅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七大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84.7%,较2020年提高27.8个百分点,较2021年提高23.1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14.6%,高于全市规上工业6.8个百分点,上拉全市工业11.7个百分点。

三、当前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

(一)单体规模偏弱偏小,缺大少强制约发展

2022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34家,实现营业收入3610.0亿元,同比下降1.7%,户均规模(营业收入)2.1亿元,比全省户均(3.2亿元)低1.1亿元,比最高的东营(10.4亿元)低8.3亿元,仅高于枣庄(1.8亿元)和临沂(1.8亿元),列全省第14位,户均规模偏小。规上企业中,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有59家,过50亿元的有6家,过百亿元的仅有3家,呈现“总量小、规模小、龙头弱”的特点,工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缺乏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二)产业发展结构不优,转型升级亟需加速

工业企业相对集中在低端、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中,规模制造业中传统行业约占58.3%。这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存在劣势,如行业产能过剩:其中纺织等行业属于资源消耗型行业且污染大、产能过剩,不仅制约该行业发展,也会影响其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又如炼钢、建材等行业实体较多,受环保、安全生产等因素制约突出,特别是一些高耗能产业受政策影响大,转型升级亟需加速。

(三)新兴产业作用有限,新动能规模亟需膨胀

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有了长足发展,高新企业数量和高新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但新兴产业对全市工业的拉动作用仍然较弱。2022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9.6%,占比偏小的同时,拉动作用也相对有限,仅上拉规上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

(四)专精型人才引进难,制约企业突破发展

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有:招工难、不对口、流动快、成本涨,劳动力普遍学历较低、就业技能水平不高、部分劳动力技能培训与企业提供岗位不匹配等。受教育体制和收入市场化影响,目前制造业各行业人才储备不足且流失严重,专业技术骨干较为紧缺,高层次技能人才严重不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难以招聘,且根据现代年轻人就业形式来看,制造业熟练工与高端人才紧缺,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五)综合运营成本高企,盈利能力下降明显

原油、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制造业冲击明显。2022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1%,主要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企业成本压力持续加大,全市规上制造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较去年同期增加0.8元,增长0.9%,其中炼钢、纺织、造纸行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4.9元、2.6元和2.0元,分别增长5.7%、2.8%和2.1%;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17.5亿元,同比下降9.0%,多数重点行业利润下滑,累计营业收入排名前十大行业,仅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其他6个行业利润同比不同程度下降。企业亏损面23.5%,亏损企业个数同比增长30%。

四、相关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做好延链扩链

推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条从前端向后端、低端向高端延伸,加速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高产品附加值,让企业“老树”发“新芽”。运用亩产效益评价结果,坚持优胜劣汰,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引导低效企业转型,推动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技术型企业集聚。

(二)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盈利能力

强化供需对接,发挥行业协会、贸促会等组织效能,挖掘市场潜力,组织精准对接,消化企业库存;降低原料成本,充分发挥工业云平台、工业物联网作用,通过协议采购价格等方式,为供需长效对接提供有力保障,有效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鼓励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压缩四项费用,加快流动资金周转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对接人才服务,建立监测平台

有关部门和企业可联合建立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除了教授专业技能,还应适当扩展其艺术、创造等领域知识,从单一技能培训走向多样化培训,提升工人综合素质;通过强化人力资源服务、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力度来吸引劳动者,运用好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招工提供更大支持力度,建立科学的劳动力供需监测平台,实时动态监测供需矛盾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对可能出现的用工缺口期提前预警并干预。

(四)深入挖潜提效,打造新“增长极”

新增入库企业是工业经济重要增长点,要把培育激励入库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一是要按照规上企业抓增长、达标企业抓入库、规下企业抓培育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引导,不断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做到“认真筛选,重点培育,达标入统”;二是要大力加强对已落地项目的服务、扶持力度,确保已投产项目尽快达到预期规模,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

加入首页 | 加入收藏
德州市统计局 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德州市统计局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东路1566号新城综合楼D区 电话:0534-2689151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2021008368号-1 公安机关备案标识码:37149202000252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4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