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德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各项工作部署,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进度监测及预警,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生产平稳运行,能源消费继续保持下降态势。
一、能源生产平稳
(一)原煤产量平稳上升。为满足保民生,保发展需求,今年全市煤炭生产企业增加煤炭开采计划,前三季度,共生产原煤96.21万吨,同比增长12.18%,增速较上半年提高8.7个百分点。
(二)焦炭产量继续下降。为积极响应焦化产能压减政策,自去年以来,焦化企业陆续关停部分焦炭生产设备,随着今年下游钢材市场需求疲软,部分钢厂开工不足现象频出,影响焦炭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焦炭产量明显减少。前三季度,全市共计生产焦炭87.6万吨,同比下降18.62%,降幅交上半年收窄1.94个百分点。
(三)燃煤发电比重下降,发电结构持续优化。“外电入鲁”政策实施以来,源源不断的外来电,大大减少了德州本地煤炭消费,为调整优化全市能源结构注入了勃勃生机和强劲活力。前三季度,德州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共计发电167.0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42%,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37个百分点。从发电结构来看,燃煤发电、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分别占总发电量的67.74%、1.83%、1.32 %、2.44%和22.54%。其中,垃圾、生物质、太阳能发电及风力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合计占发电量的28.13%,占比较去年同期上升1.59个百分点。
二、能源消费保持下降
(一)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前三季度,同比下降1.9%,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6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全市33个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大类行业中,有17个行业综合能耗同比增长,增长面达52%。从全市五个耗能较高行业看,能耗增速呈 “二升三降”态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最明显,同比下降27.7%,影响全部规模工业同比下降5.33个部分点,其次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同比下降5.1%, 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能源消费总量同比下降2.4%。增长最快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111.3%,影响全部规模工业能耗同比增长4.51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增长42.4%,以上五个行业能耗总量占规上工业能耗总量的97.2%,这五个行业是德州节能降耗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前三季度,德州规模工业煤炭消费1459.07万吨,同比下降1.47%,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消费煤炭1402万吨,占全部消费量的96.09%,发电供热用煤同比增长2.12%。
(三)工业用电持续回落。前三季度,规模工业用电同比下降3.8%,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影响最大,同比下降5.3%,影响全部规模工业用电下降3.06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一)煤炭消费反弹压力不容忽视。前三季度,虽然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同比减少,但主要是炼焦用煤减少的贡献,前三季度炼焦用煤同比减少26.68万吨,剔除影响,煤炭消费同比是增长趋势。发电和供热用煤也均呈现增长趋势,因此,随着四季度供暖季的到来,供暖面积不断增加,煤炭消费形势并不乐观,反弹压力不容忽视。
(二)能耗总量控制需密切关注。目前来看,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发展,能耗同比下降,能耗强度指标相对乐观;但能耗总量控制存在明显压力。一是能耗降幅逐渐收窄,从年初的-14.6%到三季度的-1.9%,收窄12.7个百分点;二是月度能耗增速已经由负转正,9月当月已经达到同比增长17.5%;三是新增企业的能耗拉动作用,也不容忽视。
(三)重点耗能行业能耗占比依然较高。全市工业能耗比较集中的行业有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前三季度,上述五大行业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的九成以上,五大行业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这些企业也是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中坚力量,节能降耗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矛盾犹存。
四、几点建议
(一)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提升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积极打破企业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引导企业改变传统观念,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改善目前以原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重视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能源消费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优质能源使用比例,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生物质、风能等清洁能源。
(二)关注能耗双控任务,严密监测监控,及时预警并精准施策。针对不同行业的用能现状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和侧重性监测。加强与发改、工信、供电公司等部门沟通,对全县耗电大户实时监测预警,加大对耗煤企业煤耗监测力度,进行分析预判,精准掌握重点企业、行业的能耗需求变化,结合能耗双控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深挖高耗能行业节能潜力。一方面是对现有设备、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淘汰落后设备,降低产品单耗水平。另一方面是注重研发投入,加强对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力度,确保做到节能降耗与提高产品附加值相结合,确保发展经济的同时顺利完成节能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