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德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惠企政策落实落地,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市场主体更有活力,民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发展与现状
(一)市场主体稳增加,总体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2年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共1600家,同比增长12.1%,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93.0%。1-7月份,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646.7亿元,同比增长7.7%:分工业门类看,制造业企业依旧是领头羊,企业数量占比达到了96.5%,1-7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1613.3亿元,同比增长7.5%;分大类行业看,全市涉及的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值总量占比较大,合计产值约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40.0%;分企业看,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421家,其中营收超过10亿元的有39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3家,还有1家超过300亿元。
(二)主要指标稳增长,社会贡献作用突出。截至2022年7月,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8.8%,高于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2.3个百分点;民营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18.1亿元、同比增长4.3%,高于全市营收增速2.4个百分点;民营工业企业应缴增值税合计23.6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应缴增值税的68.2%;在全部工业企业就业人口中,民营工业企业贡献了85.3%的岗位,平均用工人数达20.3万人,民营企业稳岗扩岗保就业作用进一步发挥。
(三)纾困解难惠民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印发了《德州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决定2021-2023年在全市开展政策惠企、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市场主体培育、供应链提升、融资促进六个专项行动。充分利用“政策通”等惠企惠民政策平台,利用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一口进、一口出、各口独立运行又相互渗透”的政策服务体系,通过整合数据信息、智能匹配对象,实现惠企惠民政策“全量集成”、“快捷查询”、“精准推送”、“不来即享”。
二、不足与挑战
(一)民营经济实力不强。从总量看,体量较大,但大而不强。企业数量占比达到了93.0%,但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为79.7%,低于数量占比13.3个百分点;从质效看,收入大,但利润不足。营业收入占比达到了77.9%,且增速高于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但利润总额仅70.2亿元,仅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2.9%,总量同比下降21.0%,降幅高于全市平均7.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够强。
(二)行业发展较不均衡。从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涉足的行业构成看,传统产业仍然是聚集主体,且整体行业发展尚不均衡:1-7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增长,增加值累计增速达46.2%,高于全市平均39.7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分别同比增长81.1%、33.7%和27.8%。而受疫情、国际形势的影响,国际大宗市场出现了供需错位,引发煤炭、原油和部分半导体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如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5%、47.5%,原材料的上涨加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盈利困难,对民营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冲击。
(三)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目前,民营企业仍以银行贷款为融资主渠道,直接融资占比小,主要是部分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手续不完善、账目不明晰,对接资本市场难度大,致使融资结构不合理,渠道单一;同时民营企业财务规模偏小,财务承压能力有限,而银行贷款需要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且银行对中小企业经营情况、业主能力无精力足够了解,致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从而制约了银行发放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导致民营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较为困难。以往政府采用建立扶持的信用担保制度来缓解民营企业银行贷款融资问题,但受益面比较有限,民营企业遇到经济调整,信贷收缩,就会受到较大压力。
(四)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许多民营企业脱胎于“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基础薄弱、思想观念保守,缺乏正规、科学的基础管理建设,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落后,影响了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另外,民营企业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三、思考与建议
(一)坚持创新引领,注入发展活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破解资源要素和环境制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也是民营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把创新放在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强化创新生态集聚区牵引作用,营造一流创新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潜力和动能;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创新人才集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强化构建创新协同体系,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构建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源源不断注入发展新活力。
(二)狠抓产业转型,增强内生动力。一是建立全链条式发展模式,加快上下游产品开发,增强投资的精准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技术改造,进入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产业等领域,提高民营企业在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二是鼓励民营企业经济向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加快产业升级,推进区域合作,构建要素充沛、结构优化、动能强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拓宽融资渠道,健全融资体系。进一步加强面向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一是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信用担保和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设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金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二是鼓励银行机构创新抵质押融资方式,提高信用贷款和创新抵质押贷款比重,鼓励银行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和信用贷款业务,运用综合手段,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同时政府要发挥投融资媒介的作用,为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推介高新项目,提供必要担保。
(四)释放政策红利,助企纾困解难。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德州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助力企业减轻压力,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尤其是当前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新冠疫情的反复,全市更要紧盯经济发展关键环节,围绕疫情防控、经济稳定、安全发展、惠企政策等方面精准发力,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实落地落细,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德州民营工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