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德州市统计局  >>  统计数据  >>  分析研究 > 正文
分析研究
工业强市筑根基 笃行不怠谱华章——“十八大”以来德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文章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5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中美战略博弈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和冲击,德州市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主线,抢抓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山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重要战略机遇,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效益稳步向好,为建设新时代的“活力德州、智造名城”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工业生产稳中有进,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州市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德州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德州市支持新型工业化强市20条意见》、《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三三倍增”行动计划》和《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四梁八柱”,强力推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德州工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一)提增量与优存量同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州市始终将推行惠企政策“不来即享”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向企业精准推送财税、金融、社保等各类惠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提升增量与优化存量同步,建立升规企业培育库,促进新项目投产升规,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取得新突破。2021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若干意见》,支持企业稳健快速发展,对年度新增“小升规”企业分两年给予总额最高10万元奖励,升规纳统当年给予50%,第二年仍在规上企业库的给予另外50%奖励。近三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19年1381家增加到2021年1686家,年均增长10.5%,占比达到5.1%,在全省16个地市中规上企业数量居第9位。

(二)扩总量与提质量并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州市坚持工业强市主基调,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举,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持续向好态势。十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了870.0亿元、年均增长4.3%,有利的支撑了全市综合经济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增加了374.8亿元、年均增长3.9%,增加值累计增速由2012年13.6%到2021年9.6%,工业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40%左右。下图为近十年德州市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增速变化趋势。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州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工业领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坚定扛起工业强市大旗,聚焦“541”产业体系,聚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随着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传统产业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一)传统优势产业持续优化。德州市立足绿色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特色轻工四大传统行业,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四个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54.5%进一步优化到2021年的51.7%,产业占比虽总体相对稳定,但行业内部结构向深加工行业、代表中高端供给的细分行业调整,向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环节转向,如传统产业中精深加工、满足消费升级、环保类产品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传统产品。以纺织业为例,全市纺织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提高产品品质,由传统棉纱向混纺纱产品改变,产品销售积极向好,产品“纱”中棉纱与棉混纺纱的比例由2012年的63:1优化到2021年的4:1,行业内部增长动能悄然发生转换,助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有序推进。

(二)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做大。德州市立足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医养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高端产业要素加快集聚,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十年间多数新兴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自2014年工业战略性新兴年报以来,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和产值规模持续增加,户均产值由1.46亿元增长到1.68亿元。2021年,全市五大战略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营收总量的41.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7%和23.7%,分别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6.1和1.1个百分点。

(三)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速。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州市一方面积极落实“去产能”任务要求,坚决去除低端产能、落后产能及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加快产业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推动传统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2018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部署要求,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的部署,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阶段性成效。近三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3.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5%,高于全省6.0个百分点,高于2018年16.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4%,较2018年提高7.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

三、发展动能持续释放,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尤其是近几年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影响,一揽子减税降费政策精准发力,加速落地,具有着力点准、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层次清晰的特点,缓解了企业资金流压力,不断转化为复工复产的强劲动能,为企业发展营造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企业积极挖潜,加强内部管理,拓宽经营渠道,政企联动促进了德州市工业经济效益质量不断提高。

(一)营收利润稳中有升,盈利能力保持稳健。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大规模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持续显效,工业企业营收利润平稳增长。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569.2亿元,较2012年增长46.6%,年均增长4.3%;实现利润总额235.8亿元,较2012年增长34.3%,年均增长3.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近十年间一直稳定在6.0%左右,持续居于全省前列;人均营业收入达154.4万元,比2012年提高了106.6万元;户均实现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1245.9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497.9万元,净增252.0万元,盈利能力保持稳健增长。下图为近十年德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效益指标变动趋势。

 

 

  (二)劳动报酬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带动企业增效,企业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助力“共同富裕”,逐步把盈利向劳动者倾斜,劳动者报酬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应付职工薪酬由2012年的147.7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17.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由2.31%上升至5.9%;2012-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应付职工薪酬从2012年的3.0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9.1万元,增长203.3%,劳动报酬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的同时,居民收入水平也显著提升。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前行。回眸来时路,德州市上下全力克服各种风险挑战,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工业经济质效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十四五”,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战略机遇,以打造京津冀鲁区域的“活力德州、智造名城”为发展方向,坚持“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通过统思想明计划、高定位树品牌、延补链抓项目、优政策强配套、稳存量优结构、强增量拓空间、优流程提速度,全力构建“541”产业体系,做大战略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在链条化、市场化、智能化、资本化和协同化方面的重大突破,加快全市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争当京津冀鲁区域先进制造业排头兵,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加入首页 | 加入收藏
德州市统计局 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德州市统计局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东路1566号新城综合楼D区 电话:0534-2689151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2021008368号-1 公安机关备案标识码:37149202000252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4000011